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岳东升擅长用各种各样的手术刀与肿瘤交锋。35岁那年,他成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最年轻的带组医生。他的刀法精准,在达芬奇机器人、胸腔镜等前沿技术的加持下,已主刀4000多例胸外科手术。但他觉得,这还远远不够。
手术做得几近完美,可为什么有些患者治疗效果更好一些、术后生存率更高一些,有的却不然?岳东升还在寻找另一把无形的“手术刀”——临床科研,来破解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种种医学难题。在他看来,一台手术或许能救治一个生命,但弄清深层次的发病机理,是能拯救更多患者的大事。
这名青年医生的想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。今年这所被称为“中国肿瘤学科发祥地”的医院推出了面向青年科研人才的“树人计划”,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,汇聚各方资源,力求集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、活跃在医学发展前沿的青年科技优秀人才。该院副院长张晓亮说,希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聚集地,“让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更好应用于临床,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”。
医学向前发展必须要有科研推动
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2年,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482.47万,新增肿瘤死亡病例约257.42万。新发病例中,排名前五位的是肺癌、结直肠癌、甲状腺癌、肝癌、胃癌。肺癌在男、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首位,并且超过乳腺癌成为女性第一大常见癌种。
“每周我们科要完成100到110台手术,99%都是微创,这样的比例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。”岳东升说。他介绍,这背后的原因,一方面是早期筛查更普及,很多早期肺癌被及时发现;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手术技术的快速提升,“我们医院几台达芬奇机器人一直在连续工作;胸腔镜手术无论是单孔还是多孔,技术都非常成熟”。此外,他们还使用电磁导航技术无创追踪定位肿瘤,大大减轻患者痛苦。
然而,与肿瘤的对抗中,手术只是其中一环。岳东升清楚,对肿瘤科医生而言,即使手术技术再精湛,临床上还会面临很多瓶颈,特别是中晚